中医所说外邪有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进入深秋,湿度降低,人体皮肤易于失去水分,故在此时最易受燥邪的侵袭。秋燥伤肺,也是其中最典型的病症。秋燥伤肺的症状:由于燥邪犯肺,肺失宣肃,津液耗伤而咳嗽、痰少而不易咯出,或无痰,口干唇燥,咽痒欲咳。在燥邪伤肺并伴有发热的情况下,以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此是常被推崇的方药。此方出自《医门法律》,其组成有:冬桑叶、石膏、人参、甘草、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方中冬桑叶为君药,其能清宣肺燥,桑叶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在试管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桑叶还富含稀有元素有机硒、锗,是天然的强抗氧化剂,可清除体内自由基,使蓄积在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被氧化,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促进新陈代谢和微循环。石膏、麦冬为臣药,石膏清肺金之热,它有很好的清热和镇静作用。麦冬能润肺金之燥,并有健脾而增强肺的功能,从成分分析来看,麦冬含有谷甾醇、龙脑苷、低聚糖及20余种微量元素。因其中低聚糖不为人体所吸收,故对秋燥便秘者也适用。石膏的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钙。石膏有很好的清热和镇静作用。方中尚有甘草一味,此药又名“国老”,国老者能调和方中诸药,又有健脾建中,土旺则生金,肺在五行中属金,因此甘草与麦冬二味药在本方中均有健脾养肺之功能。杏仁利肺化痰,枇杷叶使肺气肃降,平气化痰。枇杷叶含有齐墩果酸、鞣质、维生素B1、维生素C等。方中人参常以北沙参代之。人参健脾益气,但北沙参更具养阴润燥,化痰养肺之功。阿胶具有养血补肺润燥的作用。它含有丰富的不含胆固醇的明胶蛋白,且对人体富有亲和力,由于精血同源,在补血同时也滋补津精,因此阿胶也是补肺津之要药。人们的保健实践证明,长期小剂量地服用阿胶,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显然对秋季易发呼吸道疾病是有预防作用。秋燥伤肺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慢性支气管炎入秋后反复发作,尤其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者,可反复感染反复发作,其间有的还有肺炎发生,以至以后出现动则气短喘促,如历年不愈,可出现肺气肿,再久之又会导致更为棘手的肺心病等。在临床中对清燥救肺汤要随证辨治灵活应用,如加入乌梅则生津止渴作用更好,且能增强食欲;如舌边见齿迹,舌质又略胖者,说明气虚也存在,可加少量人参兑入。如有冠心病或心功能欠佳者可再加入五味子,那么就有了有益于心气的生脉饮(其组成为人参、麦冬、五味子)。我的一位同事是儿科主任,一直工作到80岁,他思路敏捷,到90岁大家为他祝寿,他即席演说不用讲稿,声音洪亮,内容讽趣幽默,耐人寻味。他告诉我他长寿的秘方:一是每天都服少量三片生晒参,二是坚持每天步行一小时。当然生晒参并非是人人佳宜,如纳呆、口腻、腹泻、便溏就不宜适用。生晒参性味甘平,微苦稍寒。具有补气生津、宁神益智的功用。《本草正义》也称此参“富有养液,而为补阴之最”,生晒参的以辽参、吉林参最佳。 对秋燥伤肺证治疗时,如遇上兼患糖尿病者在应用清燥救肺汤时如加上人参,则全方即有人参白虎汤的组合,其中人参和知母都有降糖作用,但加入石膏后降糖作用显著增强。因此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秋燥症者,以用此方为宜。在秋燥伤肺中除了运用清救肺汤治疗燥热证外,如遇上无发热者则可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固金汤系《医方集解》方,此方为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方药,其组成为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百合、芍药、当归、贝母、生甘草、元参、桔梗。并可再加味冬桑叶。全方意在清热润燥、元参助生熟地以生水,贝母散肺郁而除痰,桔梗载诸药而上行,百合能保肺而安神,因百合入心经,性微寒,能清心除烦,宁心安神,可用于热病后余热未消、神思恍惚、失眠多梦、心情抑郁、喜悲伤欲哭等病症。此外百合且能美容养颜:它富含维生素,对皮肤细胞新陈代谢有益,常食百合,有一定美容作用。百合含多种生物碱,对白细胞减少症有预防效果,这对接受化疗、放射性治疗病员尤其合适。除外邪所致的秋燥外,临床尚可发现因内燥而致病者,如干燥综合征即是一例。此由于肝胆火旺或心火上炎,体内津液耗伤或多服辛热之物,灼津炼液化燥而致本病,其主要表现在眼睛干燥和口腔干燥。眼部症候常有眼内异物感、灼痒感或有干痛,情绪激动时流泪少,时有眼红发生。口腔症状如有明显的口干、进食时感唾液不足,甚至吞咽干食时有困难,由于口腔干燥,使龋齿发生的几率很高,不少病人有代偿性腮腺肿大。这种由内燥引起的干燥症,早期由阴津不足,至中期气阴二虚,到后期出现痰淤痹阻,故有的患者有关节肿痛。因此内燥所致病症往往比外燥证更为复杂,需要更长的疗程。如早期可用增液汤合六味地黄丸,中期出现气阴二虚证候,如除明显的干燥证候外,并出现疲乏、气短、心悸、畏寒等;治宜益气养阴、润燥布津,可用右归丸合生脉饮。右归丸中用多味滋肾养阴药如熟地黄、淮山药、枸杞子、山萸肉、杜仲外,并有附子、肉桂、菟丝子、鹿角胶等温补肾阳之品;再加上生脉饮中人参、麦冬、五味子,使心气得复、肾气得生、这也体现了善补阴者须阳中求阴的道理。这里可加用鳖甲胶一味,鳖甲胶滋养任脉,任脉循行于胸腹部,为全身阴经之统帅;而鹿角胶温养督脉,督脉循行于人体背及头项,其为全身阳经之总帅,二药均为血肉有情之品,其滋阴温阳之力甚俊。在后期出现痰瘀痹,出现全身干涸,关节肿痛;此为久病气血耗伤、津凝为痰,脉络痹阻,则用滋阴补阳,化痰通瘀之方药,可用地黄饮子合身痛逐瘀汤加减治之方药为:熟地、山萸肉、肉苁蓉、巴戟肉、附子、肉桂、麦冬、石斛、五味子、茯苓、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大生地、牛膝、白芥子、羌活、地龙、胆南星、皂角刺等。其中熟地为主药,《本草纲目》记载其能“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芝麻,经霜收下干桑叶,解郁滋干效可夸。 来源:《医门法律》。 异名:清燥汤(《伤寒大白》卷四)。 药物:霜桑叶三钱(9克)石膏二钱五分(12克)人参七分(2克)甘草(3克)胡麻仁(炒研)(9克)一钱真阿胶八分(9克)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10克)杏仁(去皮尖炒)七分(9克)枇杷叶(刷去毛,涂蜜炙黄)一片(9克)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滚热服,痰多加贝母、瓜蒌;血枯加生地黄;热加犀角、羚羊,或加牛黄。 功效:轻宣达表,清肺润燥。 适应症:1.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喘胸胀(或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少津,尖边俱红者。2.肺痿,咳吐涎沫,喘逆上气,咽喉干燥,口渴,舌光红,苔干剥,脉虚而数者。 禁忌:肺胃虚寒者忌服。 不良反应:清燥救肺汤有1例致过敏性皮疹. 方义:方中人参、甘草、麦门冬是《金匮》麦门冬汤中的主药,功能生津润肺,补益脾胃(培土生金),主治津液亏损、肺虚而燥的肺痿。现在再加芝麻滋补润燥,阿胶补肺养阴,杏仁宣肺化痰,桑叶、枇杷叶肃肺降气,清宣肺络,石膏直泻肺火,综合起来,便具有滋补润燥、清热祛邪两顾的作用。所以用它治疗肺燥津伤、邪热犯肺的温燥与肺痿,最为适合。
清燥救肺汤《症因脉治》卷二。 桑叶石膏甘草人参桑白皮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知母地骨皮 水煎服。 清燥润肺。 外感燥火伤肺。身发寒热,喘促气逆,咳嗽不止,咳痰带血,甚则引动胃气,呕吐痰涎,脉躁疾。 [出处]《医门法律》 [组成]:桑叶经霜者,去桔梗,三钱(9g),石膏煅,二钱五分(8g),甘草一钱(3g),人参七分(2g),胡麻仁炒,一钱(3g),真阿胶八分(3g),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4g),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楷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膈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方解]:本方所主系燥热伤肺之重证。秋令气候干燥,燥热伤肺,肺合皮毛,故头痛身热,肺为热灼,气阴两伤,失其清肃润降之常,故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肺气不降,故胸膈满闷。治宜清燥热,养气阴,以清金保肺立法。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清透肺中燥热之邪,为君药。温燥犯肺,温者属热宜清,燥胜则干宜润,故用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热;麦冬甘寒,养阴润肺,共为臣药。《难经·第十四难》说:“损其肺者益其气”,而胃土又为肺金之母,故用甘草培土生金,人参益胃津,养肺气;麻仁、阿胶养阴润肺,肺得滋润,则治节有权;《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用杏仁、楷杷叶之苦,降泄肺气,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兼能调和诸药,以为使。如此,则肺金之燥热得以清宣,肺气之上逆得以肃降,则燥热伤肺诸证自除,故名之曰“清燥救肺”。 本方与桑杏汤虽均治温燥,但本方以清肺燥与养气阴的药物组成,较桑杏汤的养阴润肺作用为强。故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症见身热不甚,干咳少痰,右脉数大者,宜桑杏汤;若燥热甚而气阴两伤之重证,症见身热,干咳,气逆而喘,胸膈满闷,脉虚大而数者,宜用清燥救肺汤。 [运用]: 1、本方为治燥热伤肺重证之主方。以身热,干咳少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为证治要点。 2、若痰多,加川贝、瓜萎以润燥化痰;热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清热凉血。 3、适用于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属燥热壅肺,气阴两伤者。 4、临床应用4.1燥热咳嗽应用本方加减桑叶、杏仁、麦冬、生石膏、黄芩各10g,枇杷叶、板蓝根各12g,蒲公英、地丁各15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西药用潘生丁50mg,每日3次口服;咳必清25m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中、西药前后隔1小时服,4日为1个疗程。对照组只给中药清燥救肺汤,处方、服法、疗程同治疗组。治疗燥热咳嗽。观察组男18例,女19例;年龄19-62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7-58岁。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咽痒,干咳或痰调少,咽干,口渴,心烦,夜卧不宁,咳甚有胸痛,便干,手足心热,舌尖红,苔黄干或白干,脉细数,咽部充血,有的可见淋巴滤泡增生。双肺无干、湿啰音,无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等肺部感染及胸膜炎症。根据疗效标准(治疗l疗程结束后诸症均消,停药观察4日,咳嗽不复发者为痊愈;1疗程后咳嗽大减,但尚有轻咳,无咽不适等为显效;l疗程后咳不减或减轻不明显为无效)判定,结果:观察组痊愈31例,显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7侧,显效10例,无效13例,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4.2肺炎喘嗽应用本方加减冬桑叶15g,石膏15g,人参5g(或党参15g),甘草7.5g,胡麻仁5g,阿胶10g,麦冬10g,杏仁10g,枇杷叶10g。上为5岁患儿剂量。水煎温服,1日4次口服,每次服40ml。治疗期间停用抗生素。治疗肺炎咳嗽例,男56例,女44例;2岁以下者13例,2-5岁者48例,6-7岁者39例;多发于冬春季节;病程10日至2个月;复发1次者12例,复发2次者25例,复发3次者63例。结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检查无异常,随诊1个月无复发)50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肺部偶可闻及干啰音)40例;有效(咳嗽减轻无喘促,体温正常,肺部散在干啰音)10例。 4.3喉痹应用本方加减冬桑叶、枇杷叶、沙参、麦冬、麻仁各15g,石膏20g,阿胶、杏仁、蝉衣、僵蚕、紫菀、百部、前胡各12g,桔梗6g,甘草5g。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水煎,煮沸后5分钟即可。L日3次,2日1剂。症状消失后,停药1周,再服1周,再停1周,再服1周。治疗慢性喉痹73例,男45例,女28例;年龄3-60岁,平均28.75岁;病程3月-6年,平均1.28年。结果:痊愈(症状消失,咽部或扁桃腺充血消失,淋巴滤泡消失或缩小)59例;好转(咽部或扁桃腺充血消失,但偶有咽部不适,轻微咳嗽)12例;无效(服药2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总有效率为97.26%。无效2例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好转12例均为病程在4年以上;痊愈病例的疗程最短7日,最长21日,平均12.69日。 4.4斑秃应用本方加减人参5g,甘草5g,枇杷叶6g,麦冬10g,石膏15g,桑叶9g,阿胶6g,胡麻仁6g,杏仁6g。头痛者加菊花9g;便秘者以胡麻仁易火麻仁12g,并加郁李仁9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斑秃38例,男27例,女11例;病程15日至5个月。结果:毛发长齐,其它症状消失者为痊愈,共31例;毛发停脱,茸毛增多,其它临床诸症均有明显消退或减轻者为好转,共7例。 4.5蘑菇肺应用本方加减人参6g(或党参15-18g),甘草、麦冬、石膏各12g阿胶、炙杷叶、杏仁、炒胡麻、桑叶各9g。日1剂水煎服。10日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蘑菇肺56例,男性42例,女性14例;年龄17-40岁43例,41-59岁11例,50岁以上2例;其中蘑菇种植专业人员49例,其余7例有密切接触史;初次患病者12例,反复发作者44例;病程最短2周,最长达半年余。结果:临床痊愈31例(症状完全消除,肺部啰音消失,胸X线透视较前明显好转);好转16例(症状基本消失,肺部啰音消失,胸X线透视较前无明显改善);无效9例(症状、体征及胸X线透视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84%。 [附方]: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三钱(9g),玉竹二钱(6g),生甘草一钱(3g),冬桑叶一钱五分(4.5g),麦冬三钱(9g),生扁豆一钱五分(4.5g),花粉一钱五分(4.5g),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9g)。功用: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主治:燥伤肺胃阴分。咽干口燥,或身热,或干咳,舌红少苔,肺细数者。 沙参麦冬汤与清燥救汤两方组成中均有桑叶、麦冬、甘草,两方功用亦颇类似。但沙参麦冬汤配伍玉竹、沙参,以燥伤肺胃阴津为主;清燥救肺汤配伍石膏、人参,则以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为主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