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煮过或者喝过中药
中药汤剂在所有剂型中是最重要的
辨证准确的前提下
影响药效的因素还有很多
比如是不是道地药材、炮制、煎煮和服用等
不得当的煎服非但无功,反而有害
今天我们来谈谈中药的煎服法
煎药用具最好是无釉砂锅
普通瓦罐、砂锅、搪瓷或不锈钢也可以
忌用铁器、铜器以防发生物质反应
容量最好大一些,还要加盖
煎药用水最好用蒸馏水,凉白开也行
最好不要直接用自来水
因为自来水中含有消毒物质
除某些特殊用法的药物
其余药物应在煎煮前浸泡20到30分钟
忌清洗,如有泥沙可迅速漂洗
特殊用法的药物会有注明
用水量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头煎一般以高出饮片2到5厘米为宜
武火煮沸后换文火再煎煮20到30分钟
二煎高出饮片1到2厘米
煮沸后再煎煮15到20分钟
每剂药一般煎煮2次
有些补益方剂也可以煎煮3次
补益药煎煮时间长一些,解表药短一些
每煎所得药量在毫升左右即可
药液混合服用
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酌定火候
如果不慎将药物煎煮焦枯或糊锅
则应弃之
特殊用法:
先煎:介壳和矿物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
后下:某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快煎好前放入,其有效成分是挥发油,煎煮5分钟左右即可;大黄这味药用来攻下时,一般煎煮10到15分钟;后下的药物依然需要先浸泡再煎煮。
包煎:某些药物煎后药液浑浊,对咽喉有刺激作用、易粘锅,比如赤石脂、旋覆花、车前子等,多用纱布单包,再与其他药同浸同煎。
单煎:某些贵重药物如羚羊角、红参等,可切片单煎取汁,再与其他药液和服,其中有的补益药煎煮完还可以吃掉。
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且易溶解,比如阿胶、蜂蜜等,单独溶化,趁热与煎好的药液混合均匀。
冲服:某些不宜加热煎煮的药物,比如麝香、牛黄,研为细末,用煎好的药液或温水冲服。
汤剂煎取药液后
可适当压榨药渣,收集剩余
服药时间一般来说
对胃肠有刺激的食后服
补益药和泻下药宜空腹服
安神药宜临卧服
急性重病不定时服,慢性病按时服
此外某些方剂对服药时间有特殊要求
小道认同两次服药的时间
上午9到11点和下午5到7点
这是十二经流注的脾经和肾经时间
汤剂煎煮后在25摄氏度以下
可以保存两天
置于冰箱中冷藏可以保存三天
P.S.空腹:
饭前一个小时,饭后一到两个小时
服用汤剂一般一日一剂
分2到3次温服(30到50摄氏度)
对于服药呕吐不适者
可加入少量姜汁或大枣
服药后的调护需格外注意
比如服用桂枝汤后喝点热稀粥、温覆
我们都知道治疗风寒感冒应该发汗
服用解表剂应取微汗,不可大汗
饮食宜忌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关键
一是疾病对饮食的要求
比如水肿病少食盐,消渴病宜忌糖
二是药物对饮食的宜忌
如含地黄的方药忌食萝卜,土茯苓忌茶叶
普遍来讲
服中药就要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
刺激性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注意休息节欲,调畅情志
老祖宗对中药煎服还有各种讲究
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由于其内在科学机理尚未探明
在此不作论述
中药煎服的注意事项
不同地方具体细节可能不同
比如有关时间的可能不一样
无论什么说法
我们只要搞清楚为什么就可以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