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羚羊角 > 羚羊角鉴别 > 正文 > 正文

严羽沧浪诗话首次确定了唐诗的文学史地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19 18:31:49

我们后世对唐诗的超高评价,来源于对几千年历史文化整体梳理总结的结果!如果把中国文学发展史比喻为延绵起伏的山脉,盛唐诗歌就好比喜被称为“第三极”的马拉雅山山系,巍峨雄壮,睥睨万世!

其实在中国文学史上,严羽第一个提出“盛唐气象”、“以盛唐为法”的观点。他身处靠近唐代的宋朝,已经敏锐看到盛唐诗歌所取得的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而他这一说法几乎在后世的任何一本关于研究唐代文学的教材或著作里被沿用!

而《沧浪诗话》作为宋代诗话著作的集大成者,其观点论述的落脚点也都在对“以盛唐为法”进行阐述。

1、重在兴趣

宋代人崇尚理学,好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师,常常误把学习能力等同于写诗的才能,而写诗需要具备特殊的才能!

严羽的“别材”、“别趣”说,正是针对宋诗的这种弊病而提出来的。

他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歌不是用来彰显才学的,而是用来吟咏性情的。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羚羊挂角是指夜晚羚羊困乏时,为了躲避追捕,就顺势借助弯弯的角挂在树干上,整个身体蜷缩起来继续睡觉,借助枝叶的遮蔽,羚羊角和身体若隐若现,渐渐与漆黑的夜晚融于一体,似有似无,所以说是“无迹可寻”!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对诗歌意境的审美追求,跟司空图引戴叔伦的“蓝田日暖,良玉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都追求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文字之外的无穷意蕴,无所修饰,而浑然天成!

2、以禅喻诗

结合宋代诗人受禅宗影响较大,严羽的观点可能更多来自禅宗典籍!

《说无垢称经·声闻品》云:“一切法性皆虚妄见,如梦如焰;所起影象,如水中月,如镜中象。”

“如水中月,如镜中象”禅宗认为万事万物皆为虚妄,这种观点应用到诗歌创作中,旨在模糊真实与虚空之间界限,追求似真似幻的艺术审美效果!

《师友诗传续录》载王士禛曾经说:“严仪卿所谓如镜中花,如水中月,如水中盐味,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皆以禅理喻诗,内典所云不即不离,不黏不脱,曹洞所云参活句是也。”

以禅喻诗,讲究悟入,也是严羽把禅宗观点借用到诗歌审美中!

何谓“妙悟”?我个人理解就是“顿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是因为看破了红尘,顿悟到杀戮的残忍,然后选择皈依佛门!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六祖慧能,拈花微笑!

严羽认为诗歌艺术之奥秘,既非语言所能表大量上乘佳作中,凭借内在的直觉思维,从内心去感受和体验,方能默会艺术三昧,领略其间奥秘。这就是诗家的妙悟,它和禅家的妙悟,又是何等相似!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严羽《沧浪诗话》的弊端。以盛唐诗人创作为典范来评价诗歌的优劣,过于追求通过阅读和欣赏诗歌,来追求艺术审美意境,而不注重社会实践对诗歌创作的价值,也容易使诗歌发现失去社会实践的滋养,而沦为精美但空洞的语言艺术,失去真正的生命力!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ngyangjiao.com/lyjjb/111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羚羊角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