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额济纳旗,我们继续西行,四五个小时后到了嘉峪关。若非从呼和浩特坐火车一路直达额济纳,嘉峪关通常就是最快能到额旗的大城市了。四年前走西北大环线遗憾错过了这里,这次来看看有河西咽喉之称的天下第一雄关,也算是冥冥注定。
中途路过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又名“东风航天城”,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自年成立以来,中心先后执行次航天发射任务,成功将颗卫星、11艘飞船、11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们车上有两位航天工作者,我又是打小在火箭研究院长大的航天子弟,所以大家都对这个途径的小地标很有感情。
陈师傅贴心地找了个安全的地方让我们下车拍照,猛然看见路边有一巨大标语“窃密必被抓,抓住就杀头!”短短十个字既通俗易懂,又杀气腾腾,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嘉峪关的宣传图里,天空总是碧空如洗,阳光下的城墙在祁连山脉映衬下熠熠生辉。我们到的时候既是多云、又有大风,下车瞬间车门子就被吹出嘭的一声巨响,或许这样的天气才是边塞隘口的常态。
我们都拿出了厚实的外套,沿着停车场的路标慢慢向着入口处挪,路遇很多黄牛拦道,“去景区吗?买我的票40,景区只卖联票的!”——原来这又是一个打包涨价的景区。游客被强迫购买嘉峪关关城、悬臂长城和天下第一墩的高价套票,即使只去一处也不可拆分,我们实在没有找黄牛的习惯,按元的正价买了单。这样的套路在西北比比皆是,但出现在嘉峪关这样的5A景点上,还是不免有些失望的。
嘉峪关有内城、外城、瓮城三重城郭,内城原是军事指挥中心,外城供百姓使用,所以从外城大门进去走到关城还有挺远的一段。之前为了赶路,中午只随便垫了口东西,天冷风大,人体热量消耗得很快,没走几步就觉得饥饿头疼,好在路边有卖烤肉肠杏皮水的,一根8块钱纯肉火山石烤肠下肚,感觉吃到了人间绝味。
今天的外城区域就像所有景区那样毫无创意地安置着义乌小商品地摊,蜜蜡奇石大概都是假的,但曾经金戈铁马的关城,如今确实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了。
嘉峪关关城大名鼎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关隘。它南筑“明墙”,直抵天下第一墩;北修“暗壁”,即黑山悬臂长城,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关隘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段,夹在祁连山和黑山之间,讨赖河、高山和两岸的巴丹吉林沙漠便是城外更大的天险——这是明长城最西段的关口,更是西域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于是再没哪座关城能如嘉峪关般雄伟大气、肃穆幽深。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古时的百姓绝无可能像我们一样,能登上城楼俯瞰外面的世界。关城西宽东窄,城高9米,建有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三座城楼,取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之意。这个高度和今天的摩天大楼相比自然不值一提,但在战火纷扰的曾经,便是无法逾越的铜墙铁壁。
关城的设计很精妙,在东西门各建有瓮城围护,用来“瓮中捉鳖”。瓮城门向南开,而不直接和内城相交,敌人自城门攻打进来,关闭后门,官兵就在城楼上拉弓射箭。嘉峪关是国内唯一有两个瓮城的关城,足见其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西瓮城城门上方放有一块“定城砖”,相传是明正德年间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摆上的。易开占精通九九算法,监事管便命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如有半分差错都要斩首示众。关城竣工后,多出了一块城砖,监事管正想借故克扣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称此砖名为定城砖,乃神仙所放,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故事多少有些神化色彩,定城砖却一直安放在城墙之上,致敬着古往今来的能工巧匠。
△定城砖
类似的传闻轶事在嘉峪关还有很多。比如修关时需要运输大量体积庞大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山顶突然响起一声惊雷,劈出个冰道运石的好点子,帮助工人赶回了工期,也护住了众人性命。工匠们为了感恩神明庇佑,在城内修建了关帝庙,后经多次扩建和重修,至今焕然如新。
城关除了三个城楼,四个把角还设有角楼,走廊中段有小敌楼,作战时供各段城守部队进行指挥瞭望,平时可以用来放置器械物资、为巡逻军士遮风避雨。扑面而来的狂风卷着关外的沙砾让人难以承受,看来遮风避雨的功能在今天仍然重要,我把头上的皮筋用力扯松了点先钻进来,赵老师骂骂咧咧地扶着老腰跟在后面:“这古代的将士长得都很矮嘛!”
这就是真正的塞外。灰蒙蒙的天把山峦染成黛色了,画面很是写意,在一来一去需要高声呼喊同伴才能对话的当口,心头竟忽而升起了一腔豪迈。
景区里保留了一处衙门,名曰“游击将军府”。游击将军,是汉朝始置的杂号将军之一。自汉武帝征匈奴始,有军功者比比皆是,之后将军名号日益繁多,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称谓以作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彼此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故称“杂号将军”——按我的理解,这是不是就是班里的小队长和纪律委员?
不过在嘉峪关这种山高皇帝远的边疆,游击将军已是塞外的最高将领,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还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重要枢纽机关。
现在的游击将军府陈列厅分为两个部分,以高分子仿真雕塑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游击将军的生活史迹和办公场景。前院议事厅有一名为芮宁的将军塑像,是明代赫赫有名的游击将军。正德十一年九月,土鲁番满速儿携万人大军来犯肃州,原已撤职的芮宁将军以七百人与战沙子壩,全军覆没。
嘉峪关曾经流传着一句民谣,叫“出了嘉峪关,两眼泪汪汪,前有戈壁滩,后有鬼门关。”都说乱世出英雄,正是千万如芮宁一样的将士舍身忘死,胸有大国情怀,才能在荒诞黑暗的年代守卫一方安宁。
△前院议事厅陈列:芮宁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
△签发公文的情境
△后院陈列: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场所
战争时期,社会动荡,心中没有安全感,对戍守边关的将士及其家人的影响尤是强烈,那时的人们喜欢把在嘉峪关内的燕鸣视为吉祥之声。相传古时曾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出关的雌燕赶在闭门的最后时刻先飞回来,雄燕不能入关,二鸟遂悲鸣触墙而死。燕子灵魂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会发出“啾啾”燕鸣声。于是将士出关征战时,会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形成一种特殊风俗。
今天人们为了保护古迹,在城墙上贴上了“请勿敲击城墙”的标语,但在柔远门的墙角处摆了一块石头,供游客敲击,来体验“击石燕鸣”的典故。其实敲击什么并不重要,而是知道这个举动对当时人们的意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别离之苦的地方,自然不会缺少这样对亲人思念的动人故事。
△击石燕鸣
嘉峪关在乾隆二十四年平定西域后,它的军事功能减弱,逐渐成为了民间交往的重镇,同时也是外藩朝贡的重要关口。
清代中原至新疆的一条重要商路就是陆上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经兰州、嘉峪关、玉门至哈密。吐鲁番的棉花、葡萄,准噶尔的羊马骆驼、羚羊角和南疆的玉石都经此路运往内地。内地的茶叶、丝绸、棉布、陶瓷、药材也会通过嘉峪关运往新疆和中亚各地。
嘉庆年间,新疆各地相继建立朝贡贸易点,嘉峪关转而向日益增多的往来商旅征收关税,成为控制贸易的主要关卡。晚清随着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清朝获准俄商赴嘉峪关贸易,清朝官方在此征税,成为清人的“洋关”。
那时候出关入关都需要有签注证明,出入关塞的“关照”相当于今天的护照,关照上需要写清姓名、物品和通关目的,勘核清楚才准放行。
如今的嘉峪关更多是凭吊古迹、回望历史的去处,早已没有商贾往来的那份热闹。即使是国庆旺季,我们打景区出来想找一家开门的餐馆都费了很多时间。
佳佳凭借仅存的一点模糊印象,把我们带到一间微闭着门、显然还没客人的农家院,向老板表示“几年前来你家吃过大盘鸡,觉得超级好吃!”大姐把我们带进一处昏暗清冷,但比较避风的包间坐下,安排了一张大圆桌,四人抖着手指闲聊了40多分钟才上了菜,佳佳口中曾经惊艳众人的味道好像也不存在了。
林则徐在被贬新疆时,曾路经嘉峪关,写了一首《出嘉峪关感赋》:“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在关城游览的这短短几小时,刀子一样的风把我们脸颊刮得红彤彤的,我用冻僵的手指翻动相机里的照片,对曾经学过的那些边塞诗歌有了新的体会。
取景框里的关城也许不如晴天时的美,但我们确实记录下了在嘉峪关应有的那份心情了。
带你飞的勺美编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ngyangjiao.com/lyjjb/8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