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羚羊角 > 羚羊角药理 > 正文 > 正文

85行山散记重温麦4加长版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3/3 10:43:45

段同学说,我哪里是在用体力,完全是在用毅力行走!

正是靠着这股毅力的支撑,我们完成了4段中最后也是最“虐”的一段行程。

自年5月暴雨中行麦径3段之后,被誉为“定海神针”的王同学就淡出了行山队伍,其间除年3月一次轻量级的“钓鱼翁郊游径”,就再未见到他的踪影。

原因呢,说是暴雨中行山留下的心理阴影面积太大了!

经过三年多的“心理修复”,10月份,王同学决意“重出江湖”,并把复出后的第一行定为麦径第4段。

我和阿萌都禁不住问:为什么不重走第3段啊?

王同学淡然回答:难道你们还没走够吗!

麦径第4段于我和阿萌而言,也是那种“往事不堪回首”,至今想想都“后怕”的心理阴影,当日若不是Steven和Jessica从天而降,恐怕我们还真要在哪个旮旯哭泣呢!

不过,王同学特别强调,咱们这次要把握好时间和节奏,可不能象你们那次似的再搞一次夜行。

4段就4段吧,何况那里还有我们路过但没有登过的“大金钟”呢!

早早的10月底就在群里发了预备通知,本周五中午又在群里正式通知,王同学异乎寻常地关心有几人报名、都有谁报名。

阿萌、段同学,还有巍同学,玲珰也会从深圳过来参加活动,王同学仍要追问,还有谁?

当听到有单同学参加时,仿佛轻舒了一口气。

还不错,不是我一个人带着一帮女生!

其实,我们女生每次行山都没有成为拖累和负担呀!我很不以为然。

我知道,但是责任重大啊!

在电话里都能想象他一脸的凝重。

就这样,早上9:00,我们一行七人在西贡市中心99路巴士站集合,9:30从麦4起点水浪窝出发,过马鞍山、上大金钟、经昂平、茅坪、芙蓉别至麦4终点基维尔营,再出基维尔营依飞鹅山道、沙田坳道行至慈云山道,于下午5:30结束行程。

共计行走18公里,累计上升米、累计下降米,用时8小时。

半小时后,在九龙城的清真牛肉馆,我们用10个牛肉饼和两大碗酸辣汤,慰劳疲累的身体和饥饿的肚腹。

(六只脚记录,因到达行山终点时忘记关闭,图中终点位置与实际略有出入)

一、

虽已立冬,香港白天的气温仍在25度左右,即使早晚温差变大,也远未到冷的级别,用清凉形容比较妥帖。

出门时天色灰蒙蒙的,到达西贡市中心亦未见阳光透出。

99路巴士站不知何时从停车场中间位置移到路边,临近发车时才寥落地站几个人,全然不似94路车站人声鼎沸,等车的人排成了长龙。

9:00,伙伴们聚齐走上双层巴士的二层,唯有王同学在一层端坐,说是要保存体力。

也就十几分钟的样子,巴士抵达4段起点水浪窝。

年行4段时,与阿萌曾费尽周折找寻山径入口,所以记忆深刻,到站后径直带队回走一段距离。

来到入口处对面的空场,我指给王同学看,那是麦3结束点。

巍同学带领大家进行准备活动,拉伸腰腿,为这即将又长又虐的行山热身。

热身完毕,我们行过马路至对面入口处。

恰有几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不知是渔护署还是哪个部门)从山径走出,我们请其中一位女士帮助拍张“出发照”。

沿用惯例,由新队员----此次是段同学和单同学举队旗。

(工作人员拍)

随后,大家依径而行,初始是低缓的石阶路。

路旁,不时见到树木的残肢断臂横卧于地,有的比碗口还要粗大。

唉,一定是“山竹”肆虐后的结果。

步入水泥路,未见车辆驶过,却有三三两两如我们一般的行山者,还有短衣短裤的越野跑手不断从身边经过。

右手边的一大空场是一直升机停机坪,以备紧急情况之用。

大家马上对香港的直升机救援大加赞叹,时有行山人士中途遇险被紧急救援的事例见诸报端,前些年还有直升机飞往长医院的新闻报导。

阿萌说,前次走针山,她与罗同学、毕同学和玮玮她们曾亲见直升机抢救一位行山的长者。

收不收费呢?

好象都是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

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查询了相关资料:

香港的飞行救援工作由年4月1日成立的香港飞行服务队提供,其主要职责是执行搜索和拯救行动,包括海陆搜救、空中医疗、支援警务人员执法、协助灭火,以及高空测量拍摄等工作,范围远达海浬(公里),包括香港飞行情报区和香港救援协调中心的负责区域,并于年参加了四川汶川大地震救援行动。

飞行服务队的目标是为香港市民和在南中国海一带作业的人士提供世界级的紧急航空服务。飞行服务队总部位于国际机场的西南端。

服务队现有11架飞机,并于年8月设立医护团队,驻有24名医生和27名护士,他们都属于义务性质。每架飞机内部配有先进齐全的搜救和医疗设备,就象一个小型急救室。

服务队并不直接对外接受市民的求助,而是由警察和消防的呼叫中心进行服务分流,如果市民遇险,求助信息会首先到消防处,消防处会判断是否需要飞行服务队出动。

飞行服务队的超级美洲豹直升机每小时飞行成本为2.76万元,普通市民遇险而使用飞行服务是不收费的。在香港1,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类似的直升机降落点超过个,政府定期进行维护检查。

这样的免费服务会不会被人滥用呢?相信是我们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网上一篇飞行医生的访谈中提到:

随着行山活动的盛行,比较多的是黄昏常见行山人士迷路的个案,有的人很疲倦,想有人带他落山,或者最好有直升机坐。飞行队一般会视情况而定,对于没有危险的行山人士,并不会用直升机载运,而是派民安队的山岭搜救中队带其下山。

据飞行医生讲述,西贡的蚺蛇尖是行山意外的“黑点”,尤其是炎热夏天,山路陡峭又无遮拦,有的人走到半山腰就吃不消了,出现中暑症状,只能等待救援。

我们还算不错,虽三上蚺蛇尖,但每次准备充分、量力而行,未出现大的状况,更没有给飞行服务队添麻烦。

行走在绿意盈盈的山林,空气中飘浮着似有似无的馨香,那种纯纯粹粹植物身上透出的清甜味道,大家迷醉其中,仿佛忘记了脚下暗藏的坡度。

道路貌似平坦,疾步走来还是很耗体力,几个弯口过后,开始有热汗自额头沁出。

树林开扬处,远方的马鞍山露出它的容颜,尽管山顶间有雾气缭绕。

伙伴们边走边讨论是否要上马鞍山,阿萌同大家交流着上次登马鞍山的感受。

曾不止一次地慨叹过,香港秋冬季的山野花色单调暗哑,今次却发现路旁正有一簇红艳艳的花朵,花形象一顶顶小伞,跃动在蓊蓊绿色里。

冬红花,马鞭草科冬红属的常绿灌木,又名阳伞花、帽子花,花期冬末春初,聚伞花序常2-6个再组成圆锥状,每聚伞花序有3花,朱红色或橙红色。

前面的标牌写着“竹洋路”,果然,周围植物中修长的竹子变得多起来。

玲珰不放过任何一个有趣的状况,不知这次她又在丛林中发现了什么。

行至岔口,阿萌在前面大声问:

姐姐,是往左走吧?

是的,记性真好,我们往左边走。我答道。

二、

左行离开车行道,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路两边的竹子明显变得密集,空气里弥漫着竹叶沁人心脾的清凉。

玲珰停下来招呼我看看头顶:

哇,好多橙色的果实,圆润饱满,高挂枝间,似乎诱惑人们去采摘。

这是咱们行龙脊时见过的山橙吧?

记得后来钟先生还提醒我们山橙有小毒,千万不要误食。

它们是夹竹桃科山橙属的攀援木质藤本,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白色,果实成熟时橙黄色或橙红色,花期5-11月,果期8月至翌年1月。

只记得它的橙色果实,还未识得它的白色花朵。

正在仰头望着山橙的当口,一位外籍女士步履矫健地从身边走过,我们致意说“Morning”,她朗声回复“早晨”。

看人家手持着一瓶矿泉水快步前行的背影,我们俩艳羡不已。

后面的路段尽显崎岖,石阶路、泥石路、树根路,接续登场,节节向上。

其实,双脚踩在坚实的泥土上,感受着土地的蓬松弹性,反倒比水泥路更舒服些。

上行几段弯路,脚踏多样路面,汗水毫不留情地淌落下来,气息变得吁吁带喘,大家停下稍做休息。

自我感觉比前次行山的歇息次数显著减少。

好容易至一平坦处,两侧郁郁葱葱,背后高山耸峙,正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

此时,前队巍同学、单同学已不见人影,我们四位女生停下脚步,摆好“腰疼”、“头疼”、“脖子疼”等各种姿势,王同学也拉开了摄影师的架势。

(王同学拍)

再来个经典的“1234”,玲珰很快掌握关键点,早早亮出了大拇指。

(王同学拍)

拍照之后开始下行,突然想起佳同学的“名言”:

好不容易爬上来,真舍不得走下去!

香港的山就是这样,起伏不断,绵亘无尽,要谷底、山峰持续上上落落,很少能毕其功于一役。

站在山腰远望无边无际的大海,不能不感喟西贡海景之宏阔壮美,旁边一位山友拿着手机地图,告诉我哪里是船湾。

山脚下马鞍山市区楼宇林立,盐田仔、马屎洲、白沙头洲山岛层叠,远方吐露港、赤门海峡海岸蜿蜒、水天相接,香港面积最大的水库----船湾淡水湖的北坝隐约可见。

只是天气逊色,将本该浓墨重彩的旖旎风景轻描成水墨淡彩的山水画风。

麦径向来是香港的热门山径,虽然4段难度较大,也吸引不少年长人士来此小试身手。

途中遇到40人左右的行山队伍,他们中多是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的退休人士,无论从外貌还是体力,看上去可真不象年过六十的人。他们计划从昂平转马鞍山郊游径返回。

此时,巍同学发来信息,说她与单同学已到“M”,那是马鞍山下。

又要持续上行,王同学问“到底还要上多高?”,我说应该差不多了,马鞍山也就多米,现在咱们已经海拔多米了。

大家又讨论是否要上马鞍山,王同学说,

你们不是上过马鞍山了吗?还是保持体力上“大金钟”吧!

停歇两次后,我们到达第一个目的地----标距柱为“M”的马鞍山脚下。

众多的行山队伍在此聚集休憩,并由此上落马鞍山。

按照王同学的意见,我们没有跟随络绎不绝的人群登顶马鞍山,但不妨碍用“小莱”搜寻一下山顶是否有巍同学和单同学的身影。

香港的大小山头到处都长满芒草,此处是海拔多米的山地,铺天盖地的野草与稀稀疏疏的低矮灌木,扎扎实实地覆盖着山野,实在分不清眼前哪些是芒,哪些是草,哪些又是茅。

芒,是禾本科芒属植物的统称,又称芭茅,为多年生草本,大致有15-20个品种,香港主要有五节芒、白背芒等。

它们不择地域,不选土壤,随遇而安,率性而长,与茅、草、莎等连续成片,遍布荒坡原野。

观赏芒草是香港秋冬季节的重要活动,甚至不知是谁将这古诗名句改为“天涯何处无芒草”。

陈奕迅的一张MV,使大东山作为香港第一的芒草大本营而扬名,周柏豪的歌曲《金》MV又将马鞍山昂平催生为观芒打卡之地,并兼有海景取胜。

放眼四望,茫茫山野,大片芒草如弱柳摇曳,又似潮水起伏,或许,这悲情气质与苍凉气概,暗合着无数人于人生艰苦困厄中的英雄情结和悲怆体验!

阿萌拍的这张照片,想必亦会催动不少朋友来此观光吧!

(阿萌手机拍)

略作休憩感伤之后,我们又要忙于赶路。

巍同学传来信息,他们已经到“M”了,那里应该是大金钟附近的位置。

我们请他们稍作等候,大家一起登大金钟。

(单同学手机拍)

恋恋不舍再回望一下马鞍山,为了大金钟,只好舍弃了再次登顶。

后面想想,舍弃的策略是对的,海拔米的峰顶,上上落落差不多要花费一个小时呀!

三、

沿山路迤逦而行,山径曲里拐弯,路面狭窄仅供一人行走,堪比“羊肠小道”。地图上标示此段为“九曲山”,的确名副其实。

行近山边,风呼呼作响,一阵大过一阵,玲珰的帽子几乎被吹掉,段同学索性摘下帽子攥在手里,大家穿上外套,本想在平坦处就地小休,因风大不成。

西贡的海面,巴掌大的陆地,楼房高低相间、摩肩接踵地挨着,广袤的海面,岛屿大小不一、星罗棋布地散着,由近及远,依次是羊洲、枕头洲、白沙洲,稍大是桥咀洲,再是滘西洲、吊钟洲等,香港面积第二、储水量第一的万宜水库并不清晰得见。

上行之后又是下落,大家在凸凹不平的山石间行进。

路边,秋风中轻摇慢曳的是菊花吗?群里小伙伴也认为它们是菊。

新社老师说是“白舌紫菀”,即菊科紫菀属的木质草本或亚灌木。

白舌紫菀是我国特有的植物,头状花序在枝端排列成圆锥伞房状,或在短枝上单生,舌状花约十余个,舌片白色,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面前就是大金钟,因状如大钟而得名,海拔米,山体不大,却山形陡峭,宛若拔地而起,甚有气势。密草丛中,隐隐约约一条小路直达山顶。

前队到哪里了?

阿萌说,巍同学电话说他们已过“M”,现在到“M”。

看来前队体力充沛,一直与我们保持着1公里的距离,已到昂平。

不过,他们上大金钟了吗?刚才是请他们在“M”等。

他们说没有见到上大金钟的路,所以就从山脚下绕过去了。

那问问他们上不上大金钟吧,从昂平那侧也有上山的路。

山脚下找一避风处补充食水后,大家踏上杂草丛生的小径。

说是小径,不过是行山者踩踏的脚印骈连而成,上斜而崎岖,让大家上行的每一步都很觉吃力,不得不手脚并用。

唉,又一疏漏,行山通知里应该提醒大家带上手套。

走走歇歇,发现远处似有粉色花朵,星星点点,散落在黄绿相间的灌木丛中。

后请教新社老师,老师毫不犹豫地说是“华丽杜鹃”。

可是老师,百度网和《中国植物志》都说华丽杜鹃的花期是6月呀?

当然,新社老师是不会错的!

经钟先生帮助再次查证,找到香港本地植物记录(Leafvein.net)作为花期佐证,百度、《中国植物志》的记载与香港本地植物记录存在出入。

华丽杜鹃为杜鹃花科杜鹃属的半落叶灌木,高1-3米,花漏斗形,粉紫/粉/浅粉/红色,常单生,花期11-4月,爱生长崖边(见Leafvein.net)。

原来,杜鹃并不尽是春天开花。

香港的六种杜鹃花,华丽杜鹃(11-4月)和红杜鹃(12-5月)自冬季就开始开花,然后是香港杜鹃(1-4月),一直持续到来年春季,与毛叶杜鹃、南华杜鹃、羊角杜鹃(4-5月)汇集成姹紫嫣红的花的海洋。

随着华丽杜鹃的“被发现”,我再也不能说香港的秋冬,花色过于单调了。

也许,一丛丛粉色的花朵鼓动了士气,我们踏着前面山友的脚印奋力上行。

今次领教了大金钟的陡峭,途中找到一块平地,坐在大石头上稍事歇息。

哎!看看你们的身后,多么壮观呀!我指着远山对小伙伴们喊。

大家不约而同地站起,回转身来:

远处的马鞍山,还有盘绕山脊的逶迤小径,我们可是一步步丈量过来的。

大家再鼓勇气持续上行。

王同学满血复活一般,手持登山杖,指点着浩瀚无边的大海,颇有挥斥方遒的气势。

(段同学   手机拍)

再行不远望向对面,沙田和城门河尽在一片迷蒙之中。

哎、哎!

听见前方熟悉的招唤声,前队的巍同学和单同学,在几十米远的峰顶向我们挥手。

顾不得细问缘由,巍同学与单同学快步过来与我们汇合。

(单同学手机拍)

七人好不容易重聚,兴高采烈同去登顶(海拔米),并围着标高柱留下难忘瞬间。

站在山顶,四周景观全无遮挡,若是晴朗天气,度景致定会一览无余。

(山友拍)

未待登顶的欣喜消退,大家抓紧时间向昂平侧移动。

下山的小径碎石满布,杂草灌木丛生,兼有十几个中学生形成的长队自此上山,造成“交通堵塞”,我与玲珰只好靠边让行(一般行山下行要让上行者),王同学等无奈地在坡下焦急等待。

山脉连绵中,唯见一块山中平台,这就是著名的昂平高原(不同于旅游之地大屿山岛的昂坪)。

虽然海拔米左右,且面积只有几个足球场大小,在海拔不过千米、山多平地少的香港,位于高处的平地更是少之又少,被称为“昂平高原”亦是可以理解。

下落至缓坡处,散落的碎石更易滑脚,大家走得小心翼翼,不禁想起行蚺蛇尖时赵同学的“多点支撑”下坡,真可谓“登顶不易,下山更难”!

四个人的背影,可否体现出征服大金钟后的豪迈气概!

(阿萌手机拍)

四、

下山之后已是12:30,大家未敢在昂平徘徊赏景,径直依麦径前行。

路边是“M”标距柱。

巍同学说先头行至这里,知道我们上大金钟,他们又返回找到另一侧上山的小路,与我们登顶汇合。

那条上山的路多明显呢,你们怎么就错过了呢?我与阿萌很是不解。

巍同学说确实看到了山,但就是没有找见上山的路,半山上也没见登山的人,询问同路的山友,说要从山脚下绕过去,从昂平那里上山。

从刚才下山的情势看,自昂平这端上山比九曲山侧要险峻得多!

主要是你们俩体力好,所以老天安排你们多走几段!

大家说。

林中又是一片树木倒伏,大家嗟叹自然选择的严酷。

绿中染黄的草坪上,寥寥无几地立着几个帐蓬,一个人双手扯线在放风筝。

大概是天气原因吧,昔日草坪上喧闹的人群和色彩缤纷的滑翔伞,现今盛况不再,偌大的草原颇显寂寥。

从长度看现在行过三分之一的路程(因麦4的正式线路并不包括大金钟),附近可以转至马鞍山郊游径,但大家表示要继续前进。

转进山路,远处海面上,白色游艇密密麻麻停满整个白沙湾。

进入山间密林,我说前面的路应该比较平坦,没有那么多的上行。

大家的情绪顿时放松下来,有说有笑行至茅坪,看看时间,坚定选择第4段终点----基维尔营方向。

茅坪过后,道路似乎并不似我记忆里那般平坦,排列有序的石阶路展现眼前。

几段持续上行路段过后,一向体力强健的玲珰也双手叉腰辛苦迈步。

段同学说,我现在哪里是在用体力,完全是在用毅力行走啊!

阿萌说,姐姐,咱们能退出去吗?

没有出口了,我们走过了昂平、茅坪,只有基维尔营方向了。

咱们上次不是看见三块田吗?或许那里可以退出呢!

一向乐观的阿萌就是这样,无数个退出设计之后,要坚持到底的也会是她。

不过,透支的体力和看不到尽头的上行路,使大家俨然没有说笑的闲情,气氛象林中景致一样变得沉闷,只有王同学的背包后,被段同学悄悄挂上的小纸袋,随着步幅不时发出叭哒叭哒的声响。

对面走过两位行山者,他们用粤语快速地说了几句什么,我没有听清楚。

玲珰解释说,前面路上有一头牛。

果然,路中央横卧的牛挑动了大家的情绪,拖拉着腿的步伐欢快许多。

牛却是乖顺地趴在地上,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安静地看着人们从身边走过。

尽管这头牛其貌不扬,拍照还是必不可少的。

路边稍稍休息,前行的脚步愈加沉重。

不懈坚持下,大家终于来到了另一高点----芙蓉别(香港地图标为上“别”下“土”,FuYungPit),附近耸立着海拔米的水牛山。

路边,两位老师带着一群孩子蹲在短草地里,各自拿着地形图在做现场考试,估计是野外定向测验吧?

山径一侧的标牌上写着“基维尔营2.4公里”,另一侧标牌指着的“三块田”方向,半腿高的野草掩盖下,已看不出哪里是山路。

此时由毅力支撑的段同学,已找寻不到半点疲劳的痕迹。

三块田方向的路难辩踪迹,我们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前行。

下午3:30的天色,暗淡得如同黄昏时分。不远处,苍茫暮色里,一队童军背着重装备在山径中行走,远处两个高耸的山峰,立着白色大圆球的甚是明显,那是大老山,另一个应该是飞鹅山吧!

记不清上落几次停歇几起,此时的队伍里恐怕除了巍同学和单同学的好体力,其他五人都在凭借毅力向上、向前。

遇到一对年轻人,大家迫不及待地询问还有多长时间到基维尔营。

大概15分钟吧!他们答道。

阿萌如梦初醒一般,说:

我想起来了,那次就那么走啊走啊,好象总也走不到头。

是啊,那次全部注意力都在紧跟Steven赶路,深一脚浅一脚地也没记着到底走了有多远。

我深有同感。

凭着“强驽之末也要力穿鲁缟”的毅力,又经过大约15分钟的行进,终于到达4段的终点----基维尔营。

这里是下周末香港毅行者越野跑的一个补给点,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布置场地。

五、

攻略中讲,走过基维尔营有两条退出线路,一是续走麦径5段至沙田坳(狮子亭)再到慈云山或沙田博康村,另一是至飞鹅山道下山到清水湾道。

沙田坳应是比较熟悉的道路,我们先走出基维尔营。

走出营口,左侧是山林,卫径的指示牌指向上行的山路;右侧是水泥路,不时有几辆车通过。

经问询山友,告诉我们沿水泥路右转大致可去往沙田坳方向;转过路口,又问询另一组山友,说沿路直走,遇岔口左行,到凉亭后右行即可看到沙田坳。

即使公路也时有起伏,不过,比方才上落几百米的山路要平易很多。

行进中,山风徐来裹挟着湿气水雾,近乎吞没了整条路,只隐隐见到前面的汽车尾灯。

站在飞鹅山观景台----全港有名的拍摄香港夜景的地方,此刻也是一片朦胧。

那次Steven带着夜行,不知在哪条山路逡巡多时才到达此地,记得当时Steven大声说:欢迎回到人间!

陆续走过飞鹅山道、大老山气象站的指示牌。

一辆小车从身边经过,望着车的背影有些“愤愤不平”:

走过十几公里山路的我们仍拖着双腿贴地行走,这么平的路还要开车,实在太“奢侈”了!

麦径和卫径在这一段交叉重叠。

下行路走起来确实轻松,几个弯道过后到达凉亭,左侧扎山道,右侧沙田坳道,谨慎有加的王同学担心走错方向,与单同学再次手机地图核实线路。

顺沙田坳道一路下行,路面平坦、山道开阔,不时可望到山下鳞次栉比、骈门连屋的楼宇房舍,堆砌得如火柴盒一般。

靠近村落,大红花是绝不能少的标志,另一丛垂落的紫色花串必是假连翘无疑。

(段同学手机拍)

(段同学手机拍)

看到狮子山郊野公园入口,巍同学开心地说:咱们走过这里!

是啊,因登革热关闭了几个月的狮子山公园,别来无恙乎?!

见到熟悉的牌楼,忍不住加多一句问候。

临近尾声,见路边几位妈妈带着小朋友不停发出惊叫,三、两只马骝停在路边水泥台上,一边机警张望,一边又狡黠地试图向路过的人们讨要些吃食。

此情此景,大家来了兴致,纷纷掏出手机抓取有趣镜头。

(段同学手机拍)

(段同学手机拍)

行至慈云山道,天色渐开,反觉比山中明朗,恰好5:30,8个小时结束全程。

有深具美食功底的王同学在此,运动之后尽享大餐的愿望并不难实现。

在王同学带领下,大家分乘两辆的士向九龙城进发。

当香气四溢的酸辣汤和牛肉饼端上来,远在家中的恩佳同学通过群里的照片,立马认出这是“九龙城的牛肉饼”!

香港,我们还有多少山峰没有攀登,还有多少美食没有品尝呢?!

(阿萌手机拍)

后记:

1、文中关于香港飞行服务队及飞行救援的描述,参阅其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ngyangjiao.com/lyjyli/5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羚羊角版权所有



    2025-07-13 星期日 09: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