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哪家治疗白癜风技术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5815.html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颤证诊断(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发病特点:颤证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2)临床表现:本病以头和四肢震动、震摇为特征性临床表现。轻者头摇肢颤可以自制;重者头部、肢体震摇大动,持续不已,不能自制。头部或肢体颤振,不能自制。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年)。(1)核心诊断标准①双手及前臂明显且持续的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②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齿轮现象和Froment征除外)。③或仅有头部震颤,不伴肌张力障碍。(2)支持诊断标准①病程超过3年。②有阳性家族史。③饮酒后震颤减轻。(3)排除标准①存在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的因素。②正在或近期使用过致震颤药物或处于撤药期。③起病前3个月内有神经系统外伤史。④有精神性(心理性)震颤的病史或临床证据。⑤突然起病或病情呈阶梯式进展恶化。3.鉴别诊断: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生理性震颤、精神心理性震颤、帕金森病震颤、小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性震颤、红核性震颤、原发性直立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性震颤、内科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肝性脑病等)引起的震颤等。(1)帕金森病震颤:主要为静止性震颤,可合并动作性震颤,手部搓丸样震颤和下肢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除震颤外,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2)小脑性震颤:主要为上肢和下肢的意向性震颤,常伴有小脑的其他体征,如共济失调、轮替运动异常、辨距不良等,而ET患者通常不伴有小脑症状。(3)精神心理性震颤:多在有某些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恐惧时出现,与ET相比,其频率较快(8~12Hz)但幅度较小,有相应的心理学特点,去除促发因素症状即可消失。4.震颤的临床分级: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特发性震颤研究组提出的震颤临床分级为5个等级。0级:无震颤。Ⅰ级:很轻微震颤(不易发现)。Ⅱ级:易发现的幅度不到2cm无致残性震颤。Ⅲ级:明显的幅度2~4cm部分致残性震颤。Ⅳ级:严重的幅度超过4cm致残性震颤。(二)证候诊断1.血虚肝郁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精神紧张时加重,急躁易怒,头晕眼花,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弦细。2.气虚络瘀证:头摇肢颤,头晕眼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纳呆食少,自汗出,爪甲青紫,甚则心悸气短。舌质淡,有瘀点,苔薄白,沉细无力或细涩。3.阴虚风动证:肢体、头部震摇不止,震颤日久,伴头晕眼花,腰酸耳鸣,心悸多梦,记忆力减退。舌质淡或红、苔白少或无苔,脉弦细。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或注射剂1.血虚肝郁证治法:疏肝理脾,养血息风。推荐方药:逍遥散合滋生青阳汤加减。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生地、石斛、麦冬、天麻、石决明、磁石、菊花、甘草等。中成药:逍遥丸、天麻丸或天麻类注射剂等2.气虚络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息风。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合定振丸加减。生黄芪、当归、赤芍、白芍、熟地黄、威灵仙、地龙、川芎、桃仁、僵蚕、牛膝、全蝎、红花等。中成药:天麻蜜环糖肽片、全天麻胶囊、丹参类注射剂等。3.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益肾,柔肝息风。推荐方药:三甲复脉汤合大定风珠加减。龟板、珍珠母、生龙齿、朱茯神、酸枣仁、刺蒺藜、当归、白芍、生地、麦冬、炙甘草、僵蚕、全蝎等。中成药:杞菊地黄丸、羚羊角胶囊、天麻钩藤颗粒等。(二)针灸疗法1.体针取穴:百会、四神聪、合谷、太冲、风池、曲池、阳陵泉、足三里等。各腧穴均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法。上肢震颤者选取合谷、曲池加用电针;下肢震颤者选取阴陵泉、足三里加用电针;头部震颤者选取双侧风池加用电针;均用连续波强刺激20~30分钟。四神聪针刺时针尖都朝向百会。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6~10次为1个疗程。2.头针取舞蹈震颤区,一侧病变取对侧,两侧病变取双侧。患者取正坐位或仰卧位。用26号或28号1.5~2寸毫针与头皮呈15~30°由前向后快速进针1~1.5寸深,不提插,用快速捻转法,次/分钟,捻转2~3分钟,重复2~3次,然后接电针仪,选断续波或疏密波,频率~次/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15~20分钟/次。1次/天,以10次为一个疗程。(三)其他疗法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四)内科基础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内科基础治疗,用药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年)和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质量标准小组委员会发布的《特发性震颤内外科治疗指南》(中国全科医学,5年)。(五)健康指导1.饮食指导: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可选食百合、莲子、酸奶、大蒜、洋葱、香菇、木耳、山楂、绿豆、黄豆等。2.情志调摄: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身体锻炼:根据患者病情及体力选择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或参加一些有助于肢体活动的轻微劳动。
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仅供参考,不做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点击下面文字可查看相应内容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胃缓(胃下垂)中医诊疗方案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ngyangjiao.com/lyjzy/4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