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中药,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会煎中药,也是一门大学问。
不少病人在中药房配完中药后,会问很多问题:“医生医生,我这个中药要用什么容器煎煮?”“大概要加多少水?”“煎几次?火候如何把握?”“里面的先煎、后下怎么处理?”……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煎煮中药的那些事儿,相信能给您带来一定的收获。
煎药前的那些事儿NO.1煎药器具如何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明代李时珍说“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现在仍以砂锅为好,其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反应,且传热均匀缓和。
当然现在家家都有的不锈钢锅也可以。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锡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而且铁锅在煎煮山楂、五倍子等中药时,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
NO.2煎药前中药饮片是否需要清洗?
不需要清洗!首先,饮片上市前已经过净制。其次,若清洗饮片,会导致其表面辅料的流失。第三,清洗会造成某些水溶性成分的损失。
NO.3煎药前是否需要浸泡?
一定要浸泡!加水浸泡后可使饮片变软,组织细胞膨胀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溶出。且建议使用凉水(25℃左右)浸泡,加水至完全淹没药物且高出2-3cm,浸泡时间为30分钟左右。
煎药过程中的那些事儿01煎中药需要多少时间?
一般药物,一煎煮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
a.滋补类中药适合微火久煎,一般用时30-40分钟左右;
b.外感伤风及泻下用药则宜用猛火短时煎煮,一般用时10分钟左右;
c.其他的中药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文火20-30分钟
02煎药的时候要加盖么?
很多人在煎药的时候怕药汁溢出,选择开盖,这是不对的。因为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的药物,如苏叶、藿香等,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
而一些补益类的中药,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来,加盖煎煮可以防止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随水蒸气丢失。
03某些特殊中药该如何处理?
有些中药由于其本身的特异性,需要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
?先煎:就是延长煎煮中药的时间,使药物中难溶的成分被最大可能的煎出,或者有些毒性药物,经较长时间先煎后,减弱其毒性。一般将需先煎的药物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0-20min后,将药液滤出晾凉,再将药液与浸泡过的其他中药合并,重新煎煮。毒性药物则需先煎1-2小时。
?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
?包煎:①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黛蛤散等均应包煎。②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③附绒毛药物,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常见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
?烊化: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饴糖等。宜加适量黄酒或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另煎: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等。为避免浪费,可以单独煎煮取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牛黄、三七粉、羚羊角粉等。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鲜药,如鲜竹沥汁、鲜生地、鲜芦根等,按医嘱取汁冲服。
煎药后的那些事儿01煎中药取汁多少?
建议一帖中药煎两次,第一次取药汁-ml,第二次取药汁ml,两次混合,一天服用两次。
02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
汤剂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
至于服药时间,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
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在饭前服用。
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
滋补药要空腹服用;
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
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03服中药可以加糖吗?
中药汤剂的苦味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于是便在中药汤剂里加白糖、红糖等。但是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哦,中药里面尽量不要放糖,特别是慢性胃病,如上腹部易饱胀的患者更放不得糖,这样容易造成胸闷腹胀。服药后如果觉得口中苦涩,用清水漱口即可。
看完以上内容,煎煮中药的技巧您get了吗?
来源:武康健保集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