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门学科,品种繁复、形态各异。历代医药学家及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将鉴别动物药材真伪优劣经验,总结为形象生动、易记易懂的专业术语,是值得传承的宝贵财富。现总结并浅释于下供参考(按笔画排列)。
1.二杠:指具一个侧枝的梅花鹿茸,习称“二杠”,具两个侧枝者,习称“三岔”。
2.二茬茸:鹿茸一般每年锯取二次,于立秋前后锯取的即称“二茬茸”,质量不及“头茬茸。”
3.三岔:指具有两个侧枝的梅花鹿茸或具有三个侧枝的马鹿茸。
4.大挺:指各种鹿茸较粗长的主干,习称“大挺。”
5.门桩:专指具一个分枝的梅花鹿茸在离锯口约1厘米处分出的侧枝,长约9~15厘米,直径较主枝(大挺)略细。
6.马头蛇尾瓦楞身:是对海马药材的形象描述。其头略似“马头”,躯干部具6~7条纵棱,似“瓦楞状”,尾部四楞形、渐细向内弯曲,似“蛇尾。”故为“马头蛇尾瓦楞身。”
7.乌皮:指梅花鹿茸加工不当,出现部分表皮乌黑色,称之“乌皮。”
8.乌金衣:指牛黄外表橙红色或棕黄色,个别表面挂有黑色光亮薄膜,习称“乌金衣。”
9.方胜纹:为蕲蛇鉴别特征。其背部红棕色,两侧纵向排列17~25个浅棕色或黑褐色的菱形斑纹,习称“方胜纹。”
10.无影纹:指羚羊角尖部光润如玉,对光透视可见中心部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
11.环纹节:指羚羊角中下部有间隔约2厘米的10~20个隆起的波状环脊,光滑自然,直达近尖部,故称“环纹节,”亦称“水波纹。”
12.心结香:指采自死亡麝的麝香,其形如动物干血,质量较次。
13.四岔:指具3个侧枝的梅花鹿茸即“四岔”;具4个侧枝的马鹿茸也称“四岔。”
14.白颈:指地龙第14~16环节的生殖带,呈黄白色,为生殖环带,习称“白颈。”
15.冬板:指在冬季屠宰所取的驴皮,供熬制阿胶用,其质量最佳。
16.头茬茸:鹿茸一般每年锯取二次,第一次在清明节后40~50天锯取的茸即为“头茬茸”,质量优于“二茬茸。”
17.汉板:龟板的一种,专指产于湖南洞庭湖一带的血板。传统认为其质量最佳。
18.边墙:指乌龟腹甲与背甲两侧由5块小板围绕相连形成的板状体,外形呈翼状,故又称“墙板”
19.老毛杠:指三、四岔以上的马鹿茸快骨化成鹿角者,但未脱去茸皮。
20.当门子:为麝香的别称。指麝香囊中颗粒状分泌物,其大小不一,颜色也不尽相同,习称“当门子。”
21.次胆牛黄:指由加工不当所致的次品牛黄。其外表多呈暗红棕色,质硬,断面似胶状,呈黑色或墨绿色,同心层纹不明显,无清香气。
22.伏板:指在夏季屠宰所取的驴皮,供熬制阿胶用,其质量最次。
23.血板:为龟板的一种规格。即将活龟无痛处死,立即取其腹甲,剔除筋肉,洗净晒干者,质量佳。
24.汤板:为龟板的一种规格。即将活龟置于沸水中煮死后所取的腹甲。其质量不及“血板”。
25.污珠:指表面被泥巴以外其他物质污染的珍珠。
26.银皮:指麝香囊内层灰白色很薄的皮膜,又称“里衣子、黑衣子、云皮。”
27.佛指甲:为蕲蛇鉴别特征。其尾部渐细,末节呈扁三角形鳞片,角质而硬,习称“佛指甲。”
28.附壳珠:指附于壳上而生的珍珠,在其表面可见附壳的疤痕。
29.环脊:专指羚羊角中下部的隆起环纹,约有10~20个,用手握之有舒适感,习称“合手”。
30.拧嘴:指鹿茸大挺的顶端,初分岔时,顶端嘴头扭曲不正者。习称“拧嘴。”
31.齿轮纹:指羚羊角基部横切面四周成锯齿状凹凸。
32.金丝熊胆:为鉴别熊胆真伪方法之一。取一玻璃杯清水,取一小粒熊胆放入水中,可见熊胆在水面上迅速旋转后带一条金色线状物慢慢沉下,不扩散。其他动物胆无此现象,但此法不能鉴别掺伪品。
33.黄线下垂:指鉴别熊胆时,取少许投入清水中,有一条金色线状物慢慢沉下,不扩散者为真,此“金色线状物”即称为“黄线下垂”。
34.念珠斑:指蕲蛇腹部白色大鳞片,杂有多数黑色斑点。习称“念珠斑”,又称“连珠斑。”
35.单门、莲花、三岔:专指一个分枝的马鹿茸称“单门”,两个分枝的称“莲花”,三个分枝的称“三岔”。依次类推。
36.珍珠盘:指鹿角基部形成一圈突起的疙瘩。习称“珍珠盘。”
37.珍珠鳞:指蛤蚧体表灰色圆形小鳞片。
38.砍茸:指带头盖骨的鹿茸。
39.砍角:指连头盖骨一起砍下的鹿角。
40.挂甲:为鉴别牛黄的方法之一。取牛黄少许,沾水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持久不褪,并有清凉感透入指甲内,习称“挂甲”或“透甲。”
41.挂角:指二杠再稍长,大挺超过门桩二寸左右,名“挂角。”
42.抽沟:指鹿茸大挺不饱满,抽缩成沟形者。习称“抽沟。”
43.冒槽:为麝香鉴别方法之一。用特制槽针从囊孔插入麝香囊内,转动槽针,沿四周探测有无异物抵触,抽出槽针时可见香仁先平槽然后冒出高于槽面,习称“冒槽。”
44.骨豆:为鹿茸逐渐变硬的特征,多在鹿茸的下部有许多突起的疣状疙瘩,又称“骨钉”。
45.骨化圈:指鹿茸锯口的周围、靠皮层处有一圈骨质化特征,称之“骨化圈。”
46.骨塞:指羚羊角椭圆形基部紧密的骨质化组织,生长自然,似桃形,称为“骨塞。”
47.胆仁:指熊胆胆囊内所含的干燥胆汁,呈块状、颗粒状、稠膏状。其金黄色似琥珀者,谓之“金胆、金珀胆”或“铜胆”;黑色或墨绿色者,谓之“铁胆”或“墨胆”;黄绿色者,谓之“菜花胆。”
48.独挺;指未分岔的独角鹿茸,多为二年幼鹿的初生茸,故称“独挺”,又名“一棵葱。”
49.珠光:指珍珠或珍珠母表面平滑,呈半透明状,具浅粉红色及其特有的彩色光泽。
50.胶口镜面:为鉴别僵蚕专门术语。指僵蚕质硬而脆,容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为白色,显粉性,中间棕黑色,多光亮。
51.涡纹:指马宝剖面灰白色内有同心层纹及线条纹。
52.通天眼:为羚羊角主要鉴别特征。指羚羊角上部无角塞部分的中心有一条扁三角形小孔,直通尖顶,俗称“通天眼”或“冲天眼、一线通”。顶尖可见“血斑。”
53.菠萝纹:指海龙体表具美丽花纹图案,颇似菠萝表面的钉状纹,故称“菠萝纹。”
54.捻头:指具有四个侧枝的马鹿茸,其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55.蛇头香:指5~10岁麝所产的麝香,质量最佳。
56.脱角:指自然脱落的鹿角。其表面灰白色,质轻无光泽,质量不及“砍角。”
57.蛋黄:指呈卵形、方角形、不规则球形或三角形的牛黄。直径约0.6~3.3厘米,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深浅不一,细腻而稍有光泽,质佳。
58.管黄:指管状、有横曲纹破碎小片或有胆汁渗入的各种块状牛黄。其大小不一,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不光滑,有的中空,质坚。质量较次。
59.嫩珠:指为未完全成熟时采收的珍珠。
60.僵珠:指采自病蚌或死蚌体内的珍珠。
61.瘪肚海马:指雌性海马药材。
62.鼓肚海马:指雄性海马药材。雄性海马尾部腹面有育儿囊,有储存卵及海马仔的功能。
63.霜脱角:指鹿野外脱落的角,长期的日晒雨淋或霜雪侵蚀,表面白色或灰白色,甚至有裂纹。质量极次,不可药用。
64.鳖子裙:指鳖背甲上所附的硬皮,其特征是边缘厚而软形成肉鳍。
65.倒山货:指死于山中羚羊的角,纵面有裂纹,角质枯燥无光泽,骨塞多已脱落。故称“倒山货。”
66.棱纹、棱筋:指鹿茸逐渐变老硬的过程,多在鹿茸的下部开始出现棱纹、棱筋等老化现象。故称“棱纹”、“棱筋。”
67.窜尖:指鹿茸渐老时,大挺顶端破皮窜出瘦小的角尖,称之“窜尖。”
68.黄毛鹿茸:指梅花鹿茸。
69.青毛鹿茸:指马鹿茸。
70.黄香黑子:指优质麝香粉,散香呈黄红色,颗粒状呈黑色,故称“黄香黑子。”
71.同心层纹:指动物结石类药材,横断面可见环状同心层纹,是结石逐步形成的,习称“同心层纹。”如牛黄、珍珠、猴枣、马宝、狗宝等。
72.燕盏:指燕窝呈半月形凹陷成“盏”状,习称“燕盏。”
73.燕球:指燕窝的边角碎条,泡发后,拣净燕毛,加工做成球状,习称“燕球。”
74.育儿囊:指海龙、海马雄性尾前腹面的育儿囊带。
75龙头虎口:指蕲蛇头扁平三角形,鼻尖向上,口较宽大。习称“龙头虎口。”
76.屋脊背:指乌梢蛇背脊高耸成屋脊状,习称“屋脊”或“剑脊”背。
77.虫瘿:指五倍子蚜虫寄生于盐肤木等树上叶轴或叶柄上形成的囊状“虫瘿”;没石子蜂寄生于没石子树幼枝上所生的“虫瘿。”
78.粘舌:指一些药材具有吸湿性,以舌舐之,可吸舌,故称“粘舌。”如龙骨、龙齿等。
饮片石决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